第34期

國際海洋資訊

International Ocean Information

減塑浪潮下的全球行動: 

臺美 NGO 的創新與挑戰

顏寧/澄洋環境顧問 Indigo Waters Institute 執行長

關鍵字|減塑行動、全球塑膠公約、循環經濟

輕薄、柔靭又平價的塑膠,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須品。從塑膠發明至今,全球塑膠的產量從1950年的200萬噸,一飛沖天到2019年的4.6億噸。也就是說,在過去70年間,塑膠的生產量劇增230倍。科學家預測,若以相同的速度,到2060年,塑膠的生產量將會激增幾乎3倍。每年生產的塑膠中,有四成是只用一次就丟棄的塑膠包裝。塑膠垃圾源源不絕,但許多國家無法妥善管理:有50%的塑膠堆置在垃圾掩埋場中,22%則在無人管理的垃圾場,甚至溢流至自然環境中。

▲ 海洋廢棄物在桃園海岸堆積

海洋減塑的全球挑戰與在地實踐

當全球積極朝向淨零碳排時,塑膠的整個生命週期就占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%。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垃圾收集處理的設備,露天堆置、燃燒塑膠,不但導致空氣污染,也造成環境和公共衛生的隱憂。長時間接觸塑膠,可能損害健康,進而影響生育、荷爾蒙、代謝與神經活動。每年約有 1100 萬噸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。超過 800 種海洋和沿海物種,受到海洋廢棄物的影響,產生誤食、纏繞和其他傷害。

有鑑於海洋塑膠廢棄物的影響無遠弗屆,過去十年,不僅各國制定許多塑膠的規範與實施各種限塑令,不少企業設定自主減塑目標;國際上亦陸續產出針對海洋塑膠污染的倡議與行動。一些區域性的海洋管理平台,例如西北太平洋、地中海、波羅的海、大加勒比海等地,紛紛推出區域的海廢治理行動方案。此外,從2015年的《G20海洋垃圾行動方案》,到2020年的《大阪藍色海洋願景》,可看出先進國家領袖也意識到海洋廢棄物的嚴重性,需聯手共同治理。

在2022年的環境大會(The Resumed Session of 5th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, UNEA 5.2)上,各國決議共同制定一個全球性、具有法律約束力的「全球塑膠公約」。雖然公約內容的談判仍在進行中,但公約中應納入源頭管理塑膠生產、阻止廢棄漁具入海,以及逐步淘汰有害的化學物質,已是多數會員期盼的方向。

為進一步了解臺美非政府組織 (Non-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, NGO)在減塑行動中的角色、影響力與未來可能的合作方向,本文從「從政策到行動:臺美 NGO 的減塑對話」的一場對談,剖析臺美非政府組織在減塑與海廢治理運動的異同,探討政策倡議、社群動員、技術創新與實務挑戰等面向的發展與未來合作機會。

臺美海廢倡議的科學基礎與政策發展

1. 五大環流(5 Gyres)與微塑膠研究

如何運用科學證據作為政策倡議的基礎?單一國家的法令,有可能擴大影響其他地方的政策或規範嗎?美國的環境非政府組織―「五大環流機構(5 Gyres Institute)」,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案例。

創立五大環流前,馬可士.艾力克森(Marcus Eriksen)博士曾隨著查爾斯.莫爾(Charles Moore)船長的腳步,在全球不同洋區進行了多次的科學研究航行。七年來,在五大洋累積了24次航行。艾力克森博士將航程中所蒐集的微塑膠加以統計,估算全球海洋中共有超過5.25兆片、重量超過25萬噸的塑膠碎片,在全世界的海洋中載浮載沉(Eriksen et al., 2014)。這篇在2015年在科學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,不只為後續的海洋塑膠廢棄物研究奠定了基礎,也建立五大環流此後立基科學、以事實和數據作為理論基礎的核心精神。

位於美加邊界的五大湖,是地表最大的淡水水域,也是北美好幾個州、高達4,000萬人賴以為生的飮用水來源。藉著在美國五大湖拖網採集的樣本,五大環流發現五大湖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43,000個微塑膠(Eriksen et al., 2013)。其中,許多是人造、添加進洗面乳或沐浴產品的塑膠柔珠(Microbead)。這個重大發現讓美國社會大為震驚,也因此,很快就獲得超過50個非政府組織、大學、法學院與政治人物的連署支持。最後,促使歐巴馬總統在2015年簽下《水域無柔珠法》,要求美妝業者不得在個人洗浴產品中使用柔珠。

美國塑膠柔珠禁令引發漣漪效應,意外影響了太平洋另一端的政策發展。當時包含看守臺灣、環境資訊協會,與綠色和平等非政府組織,正拜訪遊說立委推動環保署禁用柔珠。美國先一步通過的法令,不但象徵龍頭市場的趨勢,也成了國內非政府組織與政府、企業和民眾溝通的絕佳案例。而後,有鑑於國內對微塑膠的了解不多,缺乏海洋中微塑膠污染的具體數據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亦依循五大環流所建立的調查方法展開「島航」計畫,沿臺灣繞行一周,在海面上蒐集微塑膠,並透過影像、書籍等紀錄,讓更多人認識海洋垃圾的問題。

2. 臺灣海廢政策的發展與現況

2017年,隨著越來越多環保團體投入淨灘,海洋垃圾議題的嚴重性逐漸發酵。當時,公民團體向環保署(今環境部)表達海廢議題的跨領域與複雜性,建議共同籌組海廢治理平台,以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共同協作與持續溝通進行政策討論。公民團體參考聯合國的《檀香山策略》,以及美國各地的海廢治理行動方案,提出海廢治理應採取跨領域、公私協力的方式。歷經幾次會議磨合和凝聚共識,最終由環保署與公民團體,共同於2018年公布《海廢治理行動方案》。

《海廢治理行動方案》中,以《檀香山策略》為框架基礎,以全面性的減少從陸源流入海洋的廢棄物、減少水體與海洋中的塑膠污染為目標。方案包含源頭減量、預防移除、研究調查與擴大參與四個面向。在主要推動的分工上,環保署與其各處室負責減塑政策、環保艦隊、河川垃圾攔阻和移除,以及沙灘、海水與淨水廠的微塑膠調查等。非政府組織則自行發起的海岸快篩調查、校園減塑,與環境教育宣導等。爾後,海洋委員會海保署與漁業署亦加入海廢平台,定期滾動式討論與檢討。

在公佈行動方案的同時,環保署也公佈了2018至2030年的減塑時程表。如今檢視當初設定在2025年達成在所有通路中,全面限用塑膠袋、免洗餐具、飮料杯與吸管的目標。雖有部分進展,但不能算是完全達標。海廢平台成員之一、長期關注廢棄物減量的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(前身環境資訊協會)指出,政策能否有效施行,民意基礎常是關鍵。與十年前相比,如今已有更多的減塑政策,例如網購包裝減量指引、旅宿業者不提供一次性備品,與限制使用免洗餐具等,也顯示了臺灣在廢棄物源頭減量的進展。

環境部公告全民響應減塑成效 / 鼓勵備品自己帶+配合旅宿新政策之宣導圖卡

影像來源:環境部   

臺美非政府組織 在減塑議題上的異同與合作機會

在海廢治理上,美國夏威夷的腳步走得最快,2006年即公布第一版海廢行動方案。隨後,各地也紛紛產出各州或地方層級的海廢行動方案,由利害相關人一起參與討論,定期檢視與滾動式調整。像五大環流、衝浪者協會的非政府組織,特別強調以科學數據為本,作為政策倡議、號召民意與推動立法的基礎。

隨著川普總統上台,揚言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眾多國際組織,以及凍結聯邦預算、撤銷眾多拜登時期的行政命令,未來方向頗令人擔憂。不過,五大環流政策總監Alison Waliszewski在近期訪臺時,也分享來自佛羅里達州的最新消息。雖然過去外界普遍認為佛州態度較為保守、偏向支持川普,今年卻出人意料的通過禁止施放氣球的法案,讓關注海廢的非政府組織為之振奮。此外,共和黨也十分關注微塑膠造成人體的健康風險,以及海廢破壞海岸環境整潔的問題。

▲ 五大環流政策總監Alison Waliszewski在近期訪臺時,也分享來自佛羅里達州的最新消息

影像來源:顏寧

臺灣在海廢研究上起步較晚,比起美國非政府組織有科學家成員支援,臺灣非政府組織在科學性上較顯不足。不過,臺灣非政府組織展現靈活且充沛的公民動能,由下而上,成功與公部門共組海廢治理平台,持續溝通跟進海廢治理政策,近年更強調社群動員與創新模式。例如重新思考協會(RE-THINK)以充滿創意又高互動的社群行銷,用電音淨灘、海廢圖鑑與回收大百科等資訊圖網站,成功打開同溫層,讓更多人關注冷門的環境議題。甚至藉由在政府大樓與校園內重新設計垃圾桶,讓分類變得更直覺,減少可回收產品進入垃圾桶的命運。

近年臺灣有越來越多學者投入海洋廢棄物與微塑膠的研究,而環境部也持續進行海岸廢棄物快篩監測,特別是由公民科學家一同參與調查的計畫越益興盛。在過去20年先進國家已將公民科學視為擴展科學研究時空尺度的最佳策略,號召民眾共同參與的資料收集。商管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表示,沒有數據,就無法管理。從臺灣的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,以及美國五大環流設計APP,鼓勵民眾在國家公園健行運動之餘順手回報垃圾,上述數據分析後成為治理政策是否有效的最佳佐證,顯示累積現場第一手數據作為未來環境管理的重要性。

此外,從廢棄物減量著手,訴求創造循環經濟的循環杯與循環容器,也是在地非政府組織積極倡議的目標。在全球塑膠公約「塑膠產品設計」的草案條文裡,即鼓勵各國開發與發展永續的替代產品、技術或服務,推動產品的重覆使用,達到減少塑膠廢棄物的目標。在全球塑膠公約(The 5th meeting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, INC-5)的會場上,不少來自北美的非政府組織跟新創公司,分享他們與在地社區合作,推動減塑、重覆使用與補充的實踐。

而在臺灣小琉球的循環杯借用系統已推行數年,在在地店家的支持與遊客的響應之下,目前旺季時1個月約有2,000人次借用、淡季約500人次。但非政府組織也直言,讓遊客改變消費習慣並不容易,由於小琉球交通僅能以船隻進出,在封閉的場域下才能有初步的成果。這樣的實踐經驗非常値得透過交流與分享的方式,讓不同地方的減塑倡議彼此串聯與學習,也能鼓勵企業更願意投入創新模式來實現減塑目標。

結論:多元實踐,共創永續海洋未來

全球海洋塑膠污染仍在持續加劇,減塑運動雖然推動多年,卻仍面臨政策執行、民眾參與與產業轉型等挑戰。特別是在 INC-5 會場上,北美龐大的化石業者遊說團正試圖擋下限制塑膠生產的條文,顯示這場戰役仍然充滿阻力。

臺美非政府組織的經驗表明,科學數據、公民動員與創新模式的結合,能有效促進減塑行動的落實,這三者將是未來減塑運動的關鍵支柱。在社群動員方面,必須吸引更多民眾加入,改變消費習慣;在公民科學的深化與應用上,可建立更系統性的數據收集機制,確保決策與行動建立在可信的科學基礎上;而在產業面,推動循環經濟,使減塑從倡議轉向實際產業模式轉型,促使更多企業投入創新行列。

今年 8 月,全球塑膠公約將迎來最後一輪談判,各國政府、科學家、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將攜手推動一個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公約。這不僅是一個契機,更是決定未來塑膠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時刻。在這場全球談判中,非政府組織的角色不可或缺--無論是監督政策進展、促進企業轉型,或是連結公民社會力量,非政府組織皆能發揮關鍵影響力。

面對塑膠污染的全球挑戰,關鍵在於「強化跨界合作,加速行動落地」。透過多元實踐與持續創新,我們有機會為全球海洋創造更永續的未來,而行動,必須從現在開始。

參考文獻

  1. Eriksen, M., Lebreton, L. C. M., Carson, H. S., Thiel, M., Moore, C. J., Borerro, J. C., Galgani, F., Ryan, P. G., & Reisser, J. (2014).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world's oceans: More than 5 trillion plastic pieces weighing over 250,000 tons afloat at sea. PLoS ONE, 9(12), e111913. https://doi.org/10.1371/journal.pone.0111913 
  2. Eriksen, M., Mason, S., Wilson, S., Box, C., Zellers, A., Edwards, W., Farley, H., & Amato, S. (2013).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.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, 77(1-2), 177-182. https://doi. org/10.1016/j.marpolbul.2013.10.007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